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综合信息 > 信息06
编号:10174081
到底是谁惹的祸--兼谈加强医生合理安全用药培训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36期
    

    近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尤其是标志性药物龙胆泻肝丸的罪名之大,已使其被监管——按处方药管理,并取消其中的关木通药用标准。这一切似乎让人觉得在人们对自身健康日益关注、中药越来越受青睐的同时,蓦然回首才发现了中药的另一副面孔。面对一些对中医药的指责和西方有人冠之的“中草药肾病”的罪名,我们不仅要问:到底是谁惹的祸?

    自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时,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药物的两重特性:一方面其有效性可用于防病治病,另一方面其毒性又可导致疾病。人类数千年的用药历史就是在全面掌握病人病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的物化特性,甚至利用其毒性,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动植物和矿物于是被人们叫做药物,如果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就是中药,反之则不称其为中药。针对目前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中医药专家拍案而起:“此言差矣!这些都是不懂中医的人,尤其是那些‘老外们’乱用、瞎用造成的”,他们愤懑之情,溢于言表:“药之害在医不在药”,明确指出药物既可治病,又可致病,使用不当造成的药物性损害的根源不在药物本身,而在于使用药物的人。中药只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才能发挥其真正疗效。不按中医药辨证论证理论体系使用中药出现的问题,其责任不应由中医药来承担。
, 百拇医药
    “是药三分毒”,这是常识。但一些西医不懂中医药理论,不问寒热,不辨虚实,只是按照症状、西医病名死搬硬套乱用中药;有些病人不懂医学知识,盲目地自行购买药物以减肥、泻火、排毒、祛痘等,甚至连美容院的所谓“美容师”们也动辄煞有介事地给病人开出中药“处方”;个别的中医师,医术粗浅,未能真正领悟中医药真谛和用药宜禁,或者缺乏中药不良反应知识,或者对其认识不足。以上种种用药情况,怎能保证只有疗效而无不良反应?焉有不出事之理?对此,我们除了呼吁加强对医生中药处方权管理和发出中药作为非处方药是否合理的质疑外,在业内要重点针对临床医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医生合理安全用药的培训,把好医生合理安全用药关。

    虽然古代先哲们一再告诫我们中医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是化害为利,化毒为药,药性掌握得当可疗疾,用之不当可致命,但在一些“中药是绿色、纯天然的”、“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的不科学、不实事求是地夸大宣传影响下,一些医生只重视疗效,结果因为对药物不良反应认识不足和掉以轻心而引起药源性疾病。不论西药还是中药,都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是否正确使用。医生不仅要掌握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和方剂配伍与证治,还要知道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诸如朱砂安神丸养血宁心、镇静安神的同时,久服多服可因朱砂中汞蓄积而中毒;牛黄解毒丸、六神丸可导致有些人的过敏反应和神经系统中毒反应。几年前,笔者的一个学生因为出现头晕目赤、耳鸣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肝胆火旺症状,我嘱其服两天龙胆泻肝丸即可。两周后再见面时,只见他面色晦暗、无精打采、舌色暗淡、脉沉无力,细问其由,他告诉我说,为了巩固疗效和打发剩余药品,他将所买的几盒药一直吃到现在。我一听,急令其停药,并告诫其治病用药一定要“中病即止”,不然要生变证。临床上时常会遇到病人不听医嘱而擅自加大剂量、延长服药时间等情况,医生一定要熟知药性,合理配伍,确定剂量和用药时间,及时叮嘱病人注意事项,避免药毒危害。
, http://www.100md.com
    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很多,且十分复杂,但主要有药物、患者、医生三方面原因。安全使用中药是防止中药不良反应的关键,如何安全用药是临床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的内容,这也是医生继续教育的重要部分。有关部门要经常组织专家开展用药讲座,进行安全用药培训,使临床医生有着强烈的安全用药意识。一般来说,剂量过大、服药时间过长、炮制不当或制药工艺不当、过敏体质、混合用药等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对临床医生强调,首先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遣方用药;不要轻易超量用药,尤其是药性峻猛者如马钱子、附子之类;服药时间不可过长,如久服寒凉药易伤阳气,过服温热药会化火伤阴,一些药物可蓄积中毒等;医生不仅要会处方开药,而且还应能辨识药物,熟悉中药的炮制,掌握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性的影响;要了解特殊人群的特殊反应,及时询问过敏史,避免和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医生对同一种成药的不同剂型要有所了解,因为一般来说,注射剂较口服剂、外用剂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用有毒之品要遵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经旨,用药宜精不宜杂;另外还要掌握一些治疗中药不良反应的方法。

    中医药是我们的国粹,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医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一些片面指责,其中有学术偏见,有民族与文化的歧视,也不排除市场竞争与民族心理作祟。所以我们除了据理力争,澄清事实,讲明原委外,还要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报告、科研与监测。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各医疗机构,要有全面提高中医药人员综合素质和水平的计划和措施,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及时通报最新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尤其对基层中医药工作者,要定期举办合理安全用药培训班,开展医务人员的用药经验交流。临床医疗工作复杂而严肃,医生的责任重大,通过加强临床用药经验和趋利避害的培训,临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 http://www.100md.com(海 霞)